忍               

 

孔子戒子路曰:「齒剛則折,舌柔則存。柔必勝剛,弱必勝強。好鬥必傷,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為上。」

忍字頭上一把刀」,「能忍片刻,風平浪靜」;自古中國人就把「忍」視為最大的修養,並且以此傳家教子。所謂「成功不由別處得,唯依忍耐天下平」,能忍,則一生受用無窮。

忍-忍耐 娑婆世界即堪忍世間  火宅修行  受洪洪烈火煆煉  所以凡事要忍

要忍些什麼?

唐伯虎《百忍歌》:「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飢也忍,寒也忍。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君不見如來割身痛也忍,孔子絕糧飢也忍,韓信胯下辱也忍,閔子單衣寒也忍,師德唾面羞也忍,劉寬污衣怒也忍,不疑誣金欺也忍,張公九世百般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頭自思忖,囫圇吞下栗棘蓬,恁時方識真根本。」

忍,是天地間最尊貴的包容雅量,忍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和平動力!

如來割身痛也忍  有一日 歌利王帶了眾妃嬪宮女 到山中打獵 因疲倦而睡著了 等到醒來時 所有妃嬪宮女全不見了 後來見到眾妃嬪宮女 都在山洞前聽一僧人說法 歌利王見之大怒 指責僧人曰 你竟敢在此勾引婦女 僧曰 我本無慾 王曰 如何能見色無慾 僧曰 持戒耳 王曰 何為持戒 僧曰 忍辱也 王一聽忍辱 即將僧人身體節節支解 問曰汝恨我否 僧曰 既無我 何來恨 這個時候 四大天王震怒 一時狂風大作 飛沙走石 天龍八部 齊來護法 僧人被支解之身體 已完好如初 王大為死懼 長跪於僧前 哀求饒恕 僧人即代求上天赦罪 一時天霽如初 王亦回心 發願向善 僧人亦發願曰 若得成佛 當先度汝 歌利王即後五百世釋迦佛誕生時之憍陳如 而佛陀即五百世前之忍辱僧人也

孔子絕糧飢也忍 孔子在陳國傳道,道不行欲歸魯,不意吳王大夫,差派兵伐陳,在兵荒馬亂中,孔子與一班弟子,遭到絕糧七日的危機,弟子們餓的餓,病的病,幾乎無法支持下去,這時,子路發起牢騷說:「君子亦有窮」?難道進德修業的人,也要受一連串的困窮魔難嗎?而孔子與弟子一樣,亦在忍受住飢餓,但孔子內心不急不燥,還在彈琴作樂.

韓信胯下辱也忍 韓信是西漢時著名的軍事家。劉邦得天下,全依靠韓信。因韓信是個能率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的軍事天才。

韓信自小父母雙亡,主要靠釣魚維生,生活非常貧困,常常遭到周圍人的歧視欺負。一次,一群惡人當衆羞辱韓信。其中有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很膽小。夠膽就同我比劍,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自知一人難敵眾,如果跟他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眾人面前,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為跨下之辱。韓信年少時貧困潦倒,受盡挫折,但一點也不灰心。甚至受胯下之辱,忍受衆人的恥笑。能忍人所不能忍,後來才能做大事。當韓信成為楚霸王之後,不但沒找這無賴報復,反而讓他當楚國中尉。這更展現了韓信以德報怨的精神。

閔子單衣寒也忍 閔子騫是魯國人,名損,是孔子之學生,很小的時候母親便去世了。父親再娶了一個妻子,以便照顧閔子騫。後母後來也生了兩個弟弟。有一年冬天,父親買了棉花給後母為三個兒子縫製棉襖,兩個弟弟的棉襖裝滿了棉花,而閔子騫的棉衣內只有蘆花,蘆花不但不能禦寒,更愈穿愈冷。有一天,閔子騫要為父親驅車,但因為棉衣不夠暖,一直發抖,手上的趕馬韁繩,掉到地上。父親一時氣憤,用鞭打了閔子騫一鞭,身上棉襖裂開,蘆花飛了出來,父親見了,明白是什麼回事,於是氣沖沖跑回家,撕爛兩個兒子的棉襖。一看,便知道妻子偏心親生兒,虐待閔子騫;生氣之下,要趕走後妻。閔子騫馬上跪地向父親求情,說:「父親大人,不要趕母親走,母有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呀」父親於是改變初衷,而後母亦被閔子騫真誠感動,視閔子騫如親生子一般。

師德唾面羞也忍 唐朝時有位官員叫婁師德,以忍辱聞名,有一次他弟弟出外做官,來向婁師德辭別,婁師德勸他凡事要忍耐忍辱,弟說:「人有唾面,潔之乃已。」婁師德說:「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乾耳。」不能把它擦掉,會增加人家怒氣,由它自己乾掉好了,師德唾面羞也忍

劉寬污衣怒也忍 劉寬東漢華陰人,字文饒。為人有德量,涵養深厚。性情溫良,從未發過脾氣,即使在急迫匆忙時,也未曾見他容色嚴厲,言辭急迫。劉寬的夫人也感到奇異,為了試探劉寬的度量,想辦法激怒他。有一次,正當劉寬趕著上朝,衣冠裝束已穿整齊時,夫人命侍婢奉著湯羹進來,故意不小心,將湯翻倒在劉寬的朝服上,劉寬不但沒有怒意,反而關心問侍婢說:「熱湯有否燙傷了妳的手?」夫人才肯定,劉寬的涵養,不是做作出來的。 

不疑誣金欺也忍 塞侯直不疑者,南陽人也。為侍郎,事奉文帝。同室的一個禁衛官的金被人偷了,就質問直不疑。直不疑買金還給他,還向他道歉。不久,同室的另一位禁衛官由鄉下探親回來,一進門便說:自己粗心,走時把另一位禁衛官的金拿走了。那個禁衛官聽到很慚愧,趕緊把金還給直不疑,從此尊稱直不疑為長者。后來,文帝一紙詔書,任命直不疑為高級國務官,有人妬忌他並散謠言說:直不疑樣貌英俊,但可惜與嫂嫂私通,並傳到了皇帝的耳中。但直不疑從不解釋,同事問起,他也只是笑笑。因為直不疑沒有哥哥,哪裡會有嫂嫂呢?

張公九世百般忍 張百忍原名張公藝,初唐時率家族近千人住山東與河南交界的壽張縣,這個大家庭九代同堂,從沒爭吵,也不分家,真正吃大鍋飯,回復氏族公社的倫常模式。唐麟德二年,唐高宗去泰山封禪,路經壽張縣,聽說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每朝都對其表彰,因此慕名造訪張公藝家。見長幼有序,和睦共處,張百忍不多言,唐高宗出了個難題給張公藝,給張公藝四個御梨,看他如何分配。張公藝囑咐家人把梨搗碎,放進水缸,著全家一人飲一口,分甘同味。張公藝又告訴高宗,對人如此,對所養的牲畜亦如是,家中有百犬,每餵飼,須齊集才進食,缺一不食。

唐高宗問張公藝為何能九世同居。
當時已經八十八歲的張公藝答道:“老夫自幼接受家訓,慈愛寬仁,無殊能,僅誠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隨即請紙筆,書寫了一百個“忍”字呈給皇上,並唱了一首“百忍歌”:

張公藝《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 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 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恨;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靜;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 忍時人只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 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唐高宗聽後連連稱好,賜給他縑帛以示表彰,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敕修百忍義門。唐高宗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張公藝高壽九十九歲,於唐儀鳳元年(公元676年)去世。後人稱其為“張百忍”,並為其修建“百忍堂”,以示紀念。

忍之好處

語云:能忍自安  語云:忍一時之氣 可免百日之憂

忍之為義,大矣:「貧者能忍免辱,富者能忍保家,父子能忍慈孝,兄弟能忍義篤,朋友能忍情長,夫婦能忍和睦。」「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近鄰。」「能忍一時之氣,可免百日之憂。能忍人所不能忍,世間一片祥和,宇宙一片清靜。」但現今社會,誤會、爭執、挑釁、誣衊、詆毀、謾罵、欺侮、咒詛、刁難、中傷、誹謗之事,真是無日無之,若不幸遇上,亦唯其能忍 始能免吵、息爭、消怨、去恨,化干戈為玉帛。

不忍之害處

子曰:小不忍 則亂大謀 大不忍則亂真修

修行人 若不能樂天知命 一旦受到魔考 就不能忍受其辱 內心必抱怨 恨己恨人 甚至咒罵神佛不加庇佑 更而心灰意冷 只思退志 不願奮發 皆因不明忍之意義

寒山大師: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活佛恩師:忍無可忍還須忍 若不能忍即起嗔

國家開會時擲鞋打架 立法會開會時擲蕉(失大體 全世界都知 醜)電視廣告 兩夫妻嗌交嬴了場交 輸了個家 離婚收場

先後聞說 有道場的領導在外國開荒 為了爭道場 爭屋 打官司(醜)

孔子云︰一朝之忿,亡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一怒之下同歸於盡

王安石:「莫大之禍, 起於須臾之不忍」南北韓之戰爭危機

 

修道人 若遇橫逆考驗 要忍耐 切莫自暴自棄 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窮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頹喪卑賤之念不生;于富貴順利的佳境中,忍驕矜沉迷之念不生;于平靜無風浪的環境中,忍隨波逐流之念不生。

張公藝:忍得淡薄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恨。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還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雲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此乃所謂的“忍者無敵”“忍者百福”呵!  人能忍辱 必成大器 修道者 必須了悟忍辱之道 更要行持忍辱之道 修行方能有成

 

如何行忍之功夫

力忍-不忘忍 但不報也 此乃行忍的初步工夫 力忍 如利刄刺心 很辛苦 力忍即極力忍受 俗云死忍 雖然不報復 但內心嗔恨 怒火不熄 這樣 雖然很危險 不過仍要忍 但事後要疏導 因為內心不疏導 不忘懷被辱 嗔怒的種子 就會在心內潛滋暗長 怒氣愈積愈大 至忍不住時 便會一發不可收拾 要知嗔火 厲害無比 所謂一念嗔心起 百萬障門開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一把無明火 燒盡功德林 所以修行人 學道多年 因為不能去除無明嗔火 便會前功盡廢 所謂無明火起三千丈 一嬲起來 便會失去理智 做事不計後果 明知墜落 亦不顧後果 所以要力忍 活佛恩師:忍無可忍還須忍 若不能忍即起嗔 

 

海洋裡有一種動物 名叫海獅 它前面有兩隻腳 兩邊有兩個很利的刺 後面還有兩條腿 是用來在游水的 海獅在海裡能活一千多年 但牠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就是每隔六十年 便要蛻殼一次 把舊的殼脫下 換上新的 一次蛻殼需要三十年時間 蛻殼時不能在水裡游動 一定要在海裡的岩洞內潛伏 三十年不能郁動 在此時期 不論什麼魚蝦等侵擾牠 牠都不能理 而且絕對不能動氣 否則就要重新蛻起 

有一隻海獅 在岩洞裡蛻殼 蛻了二十九年 在最後一年 有一條魚咬痛得它忍無可忍時 便回過頭來 把那條魚咬死 這一咬 便將牠二十九年的苦功 變成白費了 牠得重新用三十年時間再蛻殼 海獅雖然能擺脫被咬之苦 但換來要受多三十年不能動之苦 就因為不能力忍之故 

 

有一位真心修行的人 數十年來精進潛修 心無旁務 修持境界很高 後來能預知自己在某日的午時時份 脫殼飛升 預先吩咐眾弟子 侍候在旁 送自己回天 當日早起 沐浴更衣 盤膝打坐 等待回天 至將近午時 有一蒼蠅 圍繞修行人飛舞 並嗡嗡作響 一時停在他面上 一時停在他鼻上 一時停在他耳上 眾弟子急忙趕走蒼蠅 恐防影响師父回天 於是用扇驅趕 用塵拂掃 但趕極蒼蠅不去 大家手忙腳亂 心急之下 將扇拍在師父鼻上 師父忍無可忍 開聲責罵 真是沒用 趕隻蒼蠅都趕不到 所謂午時成道巳時墜 都是因為不能力忍之故 

子曰:小不忍 則亂大謀 大不忍則亂真修

活佛恩師:忍無可忍還須忍 若不能忍即起嗔

 

欲修道成功 必具力忍之工夫

動怒之時,怎辦?要力忍 忍住不發脾氣 想發脾氣時想想 對自己有好處否 對事情有幫助否 譬如駕車 若前面有危險 剎車總比撞車好或離開現場 多想對方優點 多叩首以降伏浮躁心 語云:學退讓便得柔軟心 我施有恩不求他報 他有怨不與他較 這個中間 寬了多少懷抱 忍不過時 著力再忍 受不得時 耐心再受 這個中間 除了多少煩惱 

師尊:難忍能忍是真忍 難行能行是真行

 

反忍-反忍,遇人加辱,不責人而責己,反想過去 我曾辱他,故現在他辱我 是應接受的 反忍即是反己自責 不尤人也 有一位道親 在公司做事 坐在她隔鄰的同事 遺失了金鍊一條 遍尋不獲 便認定金鍊是這道親偷的 因她坐在她隔鄰 趁她行開時 偷她的金鍊 無論這道親如何解釋 說自己沒有偷金鍊 但這同事都不信 從此 這同事對她的態度非常差 令到這道親很難受 後來 這同事在她自己的辦公枱柜桶內 找回那條遺失了的金鍊 這情況下 這同事應該覺得自己寃枉了人 不好意思 但這同事反而更確定這金鍊是這道親偷的 說 因她怕被人發覺 所以趁她不在時 將金鍊放回柜桶內的 這道親蒙受了不白之寃 無法解釋 但她沒有嬲這同事 她明白到 可能前世自己曾寃枉過這同事 所以今生她才寃枉自己 她除了默默忍受她的不善態度外 唯有在內心向這同事忏悔 希望有朝一日能化解這寃結 她能做到反忍 

老師:聞罵聲 自反省 念念檢討復靈明 

若生怨 生對待 煩惱隨來難清淨

六祖: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有云:一日不見己過 便絕聖賢之路 所謂能忍自安 吃虧是福 佛云 若人能夠打而不嗔 罵而不怒 乃大福德之相 但世人不知忍為福德相 誤認為忍是羞耻的表現 被旁人笑之為懦弱 此嗔心所由起也 

 

慈忍-憐彼加辱者愚痴,而發愿渡之 慈忍,對於加辱的人,憐其愚癡,不和他計較,反發願要救度之。佛法慈悲, 當悲憫眾生之愚痴.

 能達到慈忍 比之以上之忍 工夫更進一步 到此境界 內心不但無絲亮嗔怒 亦沒有可忍之相 真是達到忍無可忍之地方 內心只有慈悲 除此之外 一切人我眾生壽者之相 全都空矣 這個乃佛之境界佛之心懹 佛心乃大慈平等 無有我相 寃親平等 

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

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是比丘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比丘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是比丘欲臨終時,於虛空中,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比丘,為作常不輕名者,見比丘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比丘所說,皆信伏隨從。

永嘉大師︰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怨瞋,何表無生慈忍力。

祖師:有人罵老拙 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 任他自乾了 我也省氣力 他也少煩惱(彌勒祖師稱為慈氏菩薩 因歷世以來修慈心三昧而得名)

有一日寒山問拾得:世人謗我欺我妒我笑我害我輕我辱我騙我 如何處之

拾得答:我只是忍他讓他耐他由他避他敬他不理他 再過幾年 且看他

 

觀忍-遇人加辱,以智觀察,世間無常,四大苦空,無人我兩相,觀外人內身,皆達如夢也。如此,又怎會有辱境呢?所謂人生如夢 一切的富貴名利 妻恩子愛 金銀財寶 房屋田產 酒色財氣 皆是虛而不實 轉眼即逝 不能為我長久擁有 不但外物如是 就連自己的身體 亦非我所有的 當一口氣不來 此身化為烏有 過往的酸甜苦辣 悲歡離合 順逆高低 恩怨情仇 轉瞬便成為歷史陳跡 

清朝雍正皇帝時 有位兩朝的宰相 名叫張廷玉 他是漢人唯一能入太廟的人 張廷玉在京城作官 家裡的管家寫了封信給他說 鄰居蓋房子 建了一幅圍牆 侵佔了我們三尺地 怎麼辦?張廷玉回信說:千里捎書為一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並命管家把信拿去給鄰居看 說我們老爺有封信來 問你三尺夠不夠 如果不夠 主人說還可以再多讓三尺 鄰人聽了 說你主人能讓三尺 我也讓三尺 鄰居不但不侵佔張家土地 還自動讓出三尺土地 這便是安徵桐城很有名的六尺巷 巷道六尺 正是雙方互相讓出來的 張廷玉能看空世間一切 故能忍讓不爭 即是能做到觀忍

所以能觀通世情 做人便能看開一點 不會太計較執著 人生如舞台 最重要是每人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旦戲終落幕 曲終人散時 內心沒有懊悔 這場戲就是演得好 又試想百年之後 曾陪伴在我們周圍的人 無論是寃是親 是愛是恨 已不在世上了 自己所擁有的財寶土地 已不屬於自己 所以想通這一點 又何須計較呢 亦不用忍了 

銘嘉大師: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忘忍-雅量容物,處辱如無也 寬宏大量,忍辱而不介意 所謂量大福大 能忍人所不能忍 寬弘大量 包容一切如海納百川 不擇巨細 所以宰相肚內可撐船 

師尊:凡辱境來之時 應當以恬淡之心情對待 不要太認真 和執著 計較 不要因此而起煩惱無明怨恨 而亂了般若智慧 其心如同太虛一樣 太虛怎樣 如天之虛 能容萬物 而不被萬物所動 不被境所遷 無念動 無善無惡之分辨 無所謂忍與不忍 如此則能回復本來面目 

永嘉大師︰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有一乾道 有一日 因家庭鎖事 被兒子用力打了一巴掌 這乾道全沒有動氣 兒子的不孝 明白是前生之因果 亦不放在心上 沒有責怪兒子 一年之後 兒子受了外面的磨煉 反省到以前對父親的不是 流著淚對父親說 爸爸 對不起 我曾打過你一巴 父親說 儍仔 爸爸都唔記得呢件事 你都不要記掛 總之以後做好些便得了 這乾道能做到忘忍 若修不到忘忍 便會時常掛在咀邊 掛在心上 很煩惱很嬲怒 即未做到忘忍 

所以,若有人來無理對自己時,能若無其事,不動聲色,忍以應之,但又諒其處境,再以恕待之,然後忘卻了事。很明顯,這種息爭免吵的方法,首重寬恕,其次是忘卻。學會寬恕別人,其實就是釋放自己。恕心養到極處,人便恬然自安,只看得世間人 都無過犯可憎之處,一切擾攘,不外天上雲煙,但隨清風幻滅。

喜忍— 喜其能成我之忍力也。喜忍,遇人加辱,心生歡喜,認為是我的善知識,能全成我之忍力 遇有橫逆 羞辱之事 不但不怒 反而喜之 此何故也 此乃來成就我之忍力也 

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要知逆境乃逆增上緣 借逆境來成就自己之心性 逆境之來臨非易 金錢難買 要珍惜此因緣 煆煉自己的心性 若不是受些苦難 火候如何能成 業力如何能消減呢

 

有人問:當你受到別人一次又一次的傷害 你會如何做?

答:不同程度的人 便有不同程度的回應 若凡夫受到如此的傷害 肯定以牙還牙 若行佛菩薩道的人 則不與計較 如忍辱仙人 遭歌利王節節肢解 內心無怨無恨 感謝其成就自己之忍辱 更發愿成道後渡他 

 

世人身處順境 萬千寵愛 事事順心 功夫便難有寸長 唯處於逆境中 受盡毀謗辱罵 修行才有所進益 才能成就不杇之聖業 試觀聖賢仙佛 哪一個不是從譏笑嘲諷,甚至誣衊譭謗中成就出來的呢 是以真修之人 一遇到逆境 要看作上天仁愛之對待 更要振起精神 忍耐奮發 

要知辱不辱在人 受不受在我 心能不受 耳聽何傷 如火燒空 如風吹地 當受打受罵之時 但起念曰 彼乃來成就我之福德相而已 實在是很榮幸 能如此想 忿怒之氣 便煙消雲散 要知寬容之量度 乃出於自然 心中融融渾渾 寬泰藹然 如在春風和氣中 此等境界 何等逍遙 何等快樂 何等自在 不須用錢買 人能領略到 則一生受用無窮

 

慈航法師,一日如廁後,發現忘了帶廁紙,向隔壁廁所的同參化緣,豈料對方把用過的廁紙給他,慈航法師沒有因為被戲弄而生氣,反而,有一次戲弄過他的和尚偷人錢,慈航法師明知錢被其所偷,仍為他隱瞞。經此之後,瘦小的慈航法師,身相日漸發福,終如彌勒菩薩般慈悲莊嚴。《大集經》說,忍是安樂之道,忍能除貪瞋、邪見、兩舌,並得自在、端正、威力等功德。「忍」是不侵犯別人,是要求自己,甚至自我犧牲奉獻,所以忍是一種功德。百隱禪師,受人冤枉,只憑別人一句「這個孽種是你的」,從此帶著孩子四處托缽,化緣奶水,受盡別人的譏笑打罵,從不辯白,也無怨尤。由於他忍辱承擔,終於讓對方感動、懺悔,而成就一樁美滿姻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ktakhongkong35 的頭像
    boktakhongkong35

    講 道 資 料

    boktakhongkong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