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第一講)
 
大學乃孔夫子之說話 而孔夫子之弟子曾參夫子轉述而成 大學者 就是成就大人之學問也 所以這本大學 正是小人學做大人之學問也 小人之佛性 與聖賢之佛性沒有不同 小人若能內格心物 以找回自己之良知善性 若發心至誠 用功得力 雖身為小人 亦可達大人之修持境界 可惜 如果人不肯努力自學 則自性這粒牟尼寶珠 猶如密藏珍器 得物無所用 大好明德佛性 埋於塵氛之下 如極明之皓月 藏於濃雲深霧之中 所以 若果人人能夠恪遵大學一經奉行 始終不怠 雖大人亦非大人 小人亦非小人矣 因為若修至登峰造極 大人與小人無異 及其成功一也
 
呂祖慈悲:1947年元月序于西京乾元堂
大學一書 教內聖外王之道也 體之分化 用之關合 無不皆備矣 誠修性了命之金丹 齊家治國之路徑 降及末運 頻仍諸劫 濃雲毒霾 現出悽慘陰沉之幕 黎庶不窮其源 成曰 數之所定 理不得而移之 劫之所至 人不得而挽之 潮流窮源 其弊焉在 究其劫始 乃係人人悉以儒教為腐 學經廢弛之咎耳 余因有見於此 繼之以思 如欲挽此浩劫 扶此狂瀾 除勸善以正人心外 非續之以根本解決不可 何曰根本解決 格物 致知 二章是也 因道脈相衍至秦 運數應隱 故慘遭離火之焚 獨失格致二章 迷入門之階梯矣 如是已歷二千餘載 無復知其源者 時值三期 道劫並降 道以覺迷 劫以警世 此皇天之妙用 世人惜未識哉 余恭奉 
皇天明命 應運補述格致二章 使殘月復圓 光照全球 咸令登仁造域者 初步有所階梯耳 此所謂根本解決 根本解決後 始知明其明德為體 實踐親民之功為用也 如是 則庶幾令天下後世 有所覺照云爾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靜 靜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 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 知致而后意誠 意誠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 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 
大學-發揚自性之大學問 明-(動詞) 切磋琢磨之功夫 使光明也 明德-自性也 佛性也 親民-親近民眾也 即推自性之能事 化天下同胞 使各復其自性之謂也 至善-無極境界 
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 乃大學之三綱領
大學之道 即是做大人的學問之道理 何謂大呢 所謂人得一為大 得一即是得到明師一指點 得到一指點的人 已找回自己的佛性 應該會比一般人清醒 要做一個大人 必先光明自己之明德善性 明明德 第一個明字 即是切磋琢磨功夫 使光明也 明德即是佛性 人自上天降世 個個皆有一個明德佛性 這個佛性在吾人身中何處呢 就是在明師一點的地方 人之明德佛性 本來圓滿無缺 光明皎潔 八德俱備 五常具足 含萬德萬善 奈何人落後天 滾滾紅塵 自性受六慾薰染 難復昔日之靈明皎潔故而生死輪迴 流轉不息 所以大學之道 在人之性天中 本不須學習 只因人落紅塵 受氣秉所拘 物慾所蔽 將圓滿光明之自性 陷入萬丈塵氛之中 所以必須用切磋琢磨之功夫 以期復明性天 大學者 換言之 即令人學習發揚性天之學問 雖係學天 實在離不開自己之性天 所以欲光明自己之明德佛性 先格心物 除私慾 原性復初 自身之內聖功夫具足 佛性自可重復光明 自性光明之後 復加以親民之用 何曰親民 民者 身中之良民也 良民即性天 至於其他之人 各人身中亦有一良民 親民者 即是使天下同胞 各親自己之良民 即聖人所謂兼善天下之功夫也 若只有自己一個人的自性靈明 上天亦未歡喜 上天之心 是願天下同胞 都能用切磋琢磨之功夫 復回性天的光明皎潔 由自己以推及他人 不分人我 一視同仁 使人人明其明德 所以明明德之功夫 是內聖之功夫 而親民功夫 是外王之功夫 內聖外王之功夫具足 則在世成為聖賢 出世可為仙佛 此為至善至美之境界 自然不行而至 一個人自性靈明 止于至善之境 再使人人之自性靈明 人人止于至善之境 如此 則世間可以成為蓮花佛國 四海昇平 實有待大家之努力 渡己渡人 回復自性光明之餘 齊齊共同努力 拯挽天下同胞 使人人都能得道 天下同胞 都能學大學之道 有待大家發出菩提悲心 伸出援手 挽拯身邊有緣之人求道修道 使人人能明德 親民 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靜 靜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
知止-知己所當止之境 定-鎖心猿 繫意馬 不能任其馳騁 使其有所歸宿 靜-清靜無為 念茲在茲 朝斯夕斯 安-身有所循 心有所歸 性有所安 各得其所 次第不紊 慮-內功己足 而慮外功之弗成 抱悲天憫人之至慮 慮人不修性 慮世不清寧也 得-盡其性中之能事 廣建聖功 慈以化人 悲以憫世 三千大千世界眾生 視為一體 十三億人民 悉如同胞 由我性天之光明 而推及億兆同胞 各復明自性 而我之佛果 不期得 而自得矣 
 
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 乃大學之三綱領 人人能依此而修 結果必能達到至極 和無以復加之至善境界 但初步欲學大學之功夫 須先心知止於何處 曰止於性天也 性天在何處 在吾人受明師一點之位 若心有所歸 而性不問自定矣 世人之心 易放難收 如野馬奔馳 東飄西蕩 若能將心止於玄關之自性寶地 則可以修心養性 二六時中 默默綿綿 輕提一念 將心止於自性之至善之也 自然可以鎖心猿 拴意馬 因人之自性 乃純然天理 不容人有半點差遲 若稍有意念邪歪 自有不安之感 所以真修之人 必以自性為依止 如此 心有所止 性必自定矣 如一盤水 若置於平地之上 水則能靜止 定下來
 
而性定之後 則此身若有若無 此心如在如不在 此若非然而不非然 清靜無為 渾然天理 靜若山嶽 動似河海 而達到真靜之境界 清靜經云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人之神喜清靜 無奈常受人心之攪擾 而致忐忑不安 若人能知止 止於至善 則定靜功夫 不期而至 此所謂身有所循 心有所歸 性有所安矣 性既安 則內聖之功具足 
 
以下慮與得者 都是外功也 亦可以說是親民之道也 內聖雖係具足 必常抱悲天憫人之心 以苦心婆心化世 若一人之性天未明 則己之性天 猶未明至極峰矣 伊尹夫子有曰 天之生斯民也 使先知覺後知 使先覺覺後覺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 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 匹夫匹婦 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 若己推而內之溝中 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慮者 慮世界眾生不悟 慮社會同胞性天未明 此以眾生為慮 以天下為憂也 亦即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也 量自己佛性之所知 發自己自性之所能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如春風到處 萬物為之萌芽 人人為之喜色也 如是 眾生皆能覺明己性 自己之外功 才可謂之得矣
 
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后 則近道矣 
物-即有形質之物 本-即發物之源頭 末-萬殊也 事-親民渡眾之事也 始-即開端也 終-即結局也 知-即明澈也 先-即先天賦性之皇中也 後-即後天生我之父母也 道-即無極至善之境
 
凡世界中 有形之物體 必有源頭 例如一株植物 源頭在其極細極微之種子裡 此為植物之本也 此株植物 由根發末 自本源開始 生枝長葉 終於結出億萬極細極微之種子 此其末也 亦即由末返本矣 如果 世間之物無本源 則物從何來 相反 若無末則返本無從 本能生末 末復能返本也 至於人間 凡是一事 多半有始無終 如得道之人如牛毛 修道之人角 修道之人如牛毛 成道之人如牛角 都是因為世人 多是有始無終 美滿之事 結果陷於苦惱 即如現今社會之人 為婚宴大排宴席 大事舖張 百萬婚宴 本是非常美滿之事 無奈不到幾年 離婚收場 結果陷入苦惱 修道方面 如有志復性天之人 以親民之功 為己應份之事 朝斯夕斯 念茲在茲 以乾乾不息之真精神 矢志前進 有始有終 如過往之聖賢仙佛 又如段老前人 縱遇千魔萬考 亦不放棄修行大業 終其一生 蓋棺定論 以達到至善之極峰為終點矣 假若修道人 始勤終怠 莫說親民之事 縱使在世間極細極微之事 亦萬無一成 現在姑且做個比喻 試觀蒼天之始終也 每年春夏秋冬 寒來暑往 分毫不錯 開天闢地為始 傾天陷地為終 無有一年不是如此 甚至無有一月一日一時 不是如此者 天之大始大終 人為何不效法呢 若果能效法天之始終 凡天事人事 無一不成也 知所先後者何解 知者 明澈我此身體之先後也 人人身中有兩個人 一個真人 一個假人 真人即佛性 假人即肉身 能明曉佛性之源頭 身之由來 當然孝道是不可少者 然在一般明哲來論 順親之心 養親之身 已算是大孝 殊不知 盡先天之孝 孝皇申 亦在孝之一方面也 何曰先天之孝 天下眾生靈性 本是一申所賦 所以有云 世界之人 都是我的同胞手足 證明天下之人 共同有一先天申親 先天皇申 亦是吾人應行之孝道 對於先天皇申 如何去行孝呢 如能將我性天復初 再實現親民之功 俾使天下所有兄弟姊妺 攜手返回無極理天  共造無極境界 這才是孝先天賦與本性之皇申 盡孝於先天皇申 與及盡孝於後天父母 兩層大孝 可以說相為並重 果能行此大孝 則近道矣 亦可說是達到至道也 物有本末 象界也 事有終始 氣界也 知所先後 理界也 以理氣象而悟至道 真的沒錯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 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明德-道心也 心靖息爭 大同之景象也 治-治理也 齊-齊家先齊心也 修-克己也 正-居中也 不偏不倚 大中至正 誠-無虛偽也 致-推廣也 格-除也 即格心物 驅身物也
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 乃大學之三綱領 而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乃大學之八條目 
此一節乃由用返體也 言古代聖君賢相 將自己明德復初 而後實踐親民之用 欲使天下同胞 皆明其固有之明德 應當由何處入手 必須先將本國士民 人人格除自己之心物 心物乃貪嗔痴愛四心物 心有貪嗔痴愛四心物 則良知難以復明 心物格除 才能致其良知 良知復現 始能明其明德於天下 欲將國內士民 格其心物 致其良知 必須先由家庭作起 諺曰 治國易而齊家難 何也 治國之道 除行仁政外 以法律濟其所不及 齊家則不同治國 悉用於大化之力 先齊其心 舉家言行 範之以道德 皆能明其明德 而後家有千口 心只一人也 然欲齊其家 必須先修其身 修身之法無他 初步必須言行相顧 捨己從人 虛心容物 二六時中 如對鬼神 戰兢自持 曾子曰 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 其嚴乎 日用倫常 惟恐德行不足以感化他人 又何敢放肆呢 但欲做到修身 必須要先正自己的心 心者 一身之主 萬相之宗 必之所發 意必隨之 意之所動 身必行之 此心中立不倚 澄然如長天秋水 萬里一色 浩然正氣 充塞兩大 欲做到正心 非先從誠意上入手不可 意何以誠 意者 心之所發 心發意隨 一體連貫 此意蕩蕩 如虛空懸掛 本無著落 忽善忽惡 本無止象 如不加一個誠字 則渺渺何著 誠是什麼意思 即不虛之謂 不虛即實心實意 意發自自性之至誠 則身行合理之事 意存至誠 而心則大中至正矣 欲致意誠者 必須致其良知 良知即自性也 致者推廣行遠也 如良知埋沒 心意則無處可歸 心既無處可歸 即心無止處 心無止處 雖欲正心而不可得 性者君也 心者臣也 意者民也 身者役也 君心克明 峻德是懷 而心意身 始能共役 而踐之以道也 君失其位 則飛沙橫流 變吉祥為禍殃矣 而又安能得其道哉 欲致其良知 必須先格心物 將氣稟所拘 物慾所蔽 一切傳染之性 全部去盡 恢復固有本然之性 則以上造詣 不行而至矣 此章是由用返體 萬殊總歸一本 氣象終還一理 諺曰 水流千遭歸岱海 此之謂也 總言聖經賢傳 佛學道典 千言萬語 不外一性 性之所發 理不得而奪之 理之所生 數不得而移之 數之所至 人安得而強之乎 欲移其數不難 遵循大學八條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切實地力行無怠  則命由我造 福自天申矣 
 
物格而后知致 知致而后意誠 意誠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齊 家齊而后國治 國治而后天下平 
是以將後天一切氣秉所拘 物慾所蔽 傳染之性 悉數格除淨盡 則猶如撥開雲霧 而重見青天矣 如是推廣行遠 達致我良知之所能 以盡其天職而化渡民眾 如此 意雖欲生惡念 心亦不會陪伴意念行惡 所以說 誠其意 意有所止 雖心發之以不正 而意亦不會跟隨 如此 心又怎會不正呢 心居於大中至正之位 覺心源漸趨於性海 性又怎會不磊落光明哉 故格致誠正 內聖之功也 身既修 見於言行 大德所感 家人未有不俯首而受化之者 舉家心齊 始曰家齊 國者 一家一家所集合而成 我家齊 則眾家仰慕之 推廣行遠 家家效法 此時 引渡眾人修持八條目之功夫 家家齊家 而國大治矣 國治則諸侯響應 朝野仰望 士民引領 天下又怎會不太平呢 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外王之功也 體用分明 則內聖外王備矣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天子-天下之元首 替天行道 教養萬民者 庶人-萬民也 壹-無極代稱數之始也 此言每一人也
天下元首 替天行道 教養萬民 必須由自己一身作起 欲從自己一身作起 當先由何處入手 必自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次第不紊 循序而進 內聖之功方足 如是性天污垢消盡 一身晶瑩 潔白如玉 磊落光明 以不言之教 感化各國諸候 皆以立身教化萬民 作好榜樣 推廣行遠 使天下萬民 都知道以修身為本 人民皆能自治 如此 又何用被人治理呢 故聖帝明君之治民方法 非治民之身也 乃治民之心也 只治其身 不治其心 則捨本而逐末矣 如能使人人各治其心 而身無有不治也 空治其身 而心亦會向外奔馳也 故聖帝明君非做治民之工作也 乃做化民之工夫也 所以 如欲實現萬民皆受聖君之化渡 非要自己內聖之功具足不可 治民 化民 實在有很大之分別 不可不細思也 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蓋括很廣泛 可以說 一個團體 為其團體之長者即君 被其所使者即臣 如一個商號 經理就是君也 其下屬則是臣也 只要經理一人以身作則 言行合度 待人如己 未有其下屬 而不盡忠於經理者 此乃從一個小範圍說起 推廣行遠 任何團體皆然 由小推大 方能極言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也 即是由天子以至於庶人 任何一個人 都應該以修身為自己之本份 如舜帝之父母不修德 舜帝亦行自己之道 舜帝不因父母不修 而失了自己之德 所以成就了舜帝 舜帝能感化父母 感化萬民 都是由自己一人修身所致 所以活佛恩師云:雖一人緊繫多少蒼生性命 故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之功夫 是每一個人都應將之放在第一位 更何況是修行人 不會因別人之不修身 而影嚮自己不修身 所謂同吃飯 各自修行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假如天下人人 不能順天之道 執天之行 則不能上應天心 消弭劫運 此乃一貫之理 不可移焉 
 
其本亂而末治者 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本-格致誠正是也 末-修齊治平是也 厚與薄 皆不得其中理
大學一書 雖曰大人之學 究其根源 乃人人之學也 人人各具天賦靈性 至圓至明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愚夫愚婦 男女老少 都應學習大學之道 人在幼稚 性本至善 稱為本然之性 年歲漸長 氣拘物蔽 稱為傳染之性 人人各具其性大 可惜世人不知找回自己之性天 此所謂偉大之性天 世人不知其偉大 渺小之肉身 世人反而重加愛惜 此所謂捨本逐末 厚此薄彼 若如此 能修成返天 實未之有也 孔子言曾子述 這一篇大學經文 總括意義 無非令人明大小之意 使人人各覓其大 何為大 曰自性也 何為小 曰身體也 如能將我本有之性天 下定決心 用上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之功夫 將性天復初 則猶如將一杯純潔之水 傾倒於大海之中 海水與淨水 混為一體 無分你我 然而性大者 不單只一人獨具 天下萬民 悉皆具有也 天下有一人未復其本然性大 則我性何足為大 所以大學之道者 即令人人學習找回性大之道理也 欲找回性大 當學何功夫 須用格致誠正 循序不紊之功夫 矢志前進 將人相我相 蕩然掃淨 視人猶己 性繫同胞也 我覺性 同胞迷性 我心何忍 故應實踐親民渡眾 捨己從人之外功 化人人為善之責 躋世界為大同之任 使人人身有所循 心有所歸 性有所安 則我方算達於至善矣 何曰至善 能將我一杯之潔水 傾於大海之中 渾然不分 此至善也 假若杯水有纖塵之染 則傾海之後 亦顯然有斑矣 至善者 無極真空之自性也 我之性大與無極合並 則我法身 已不再是我矣 何也 自性大而無外 窮極乾坤 萬物即我的法身也 無須再執著這一個四肢百駭之軀體才是我 如是 則至善無階梯可升矣 此事縱婦人孺子各皆能之 只可惜世人自棄慧命 何勝浩嘆 故孔夫子遺教世人 先令世人 首先由格物之功夫著手 而可達到上上之乘 苟一日克己 則為一日之聖賢 終身克己 則為終身之聖賢 至善寶地 在人人身中 願天下萬民 迴光返照 而物有本末 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 則近道矣之語 乃聖人循循善誘 引人入聖之法也 人能知物有本末 反躬自想 植物尚能返本還原 何況人乎 老子曰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植物尚能返本 人可不自警與 人之本末為何 具性與形兩層 先天賦我之性 本源在何 曰真理也 後天生我之身 本源在何 曰父母也 先後兩層 大本大源 既已明曉 應當復性返本 歸於真理 盡孝報本 順養父母 果如是 如植物之由末返本 則誠若天地 恒若日月 又怎會有事而有始無終乎 由此明暸 先天後天之分 洞澈本然無染之性 則近於至善之道矣 聖人深恐天下後世 讀這本大學 實在很容易 但行持大學 則猶如望洋生嘆矣 故先以物與事作入德之徑 曉先後之殊 則不難走進至善之路 內聖之功具足 則外王如風行迅雷之速 三綱領 八條目 一以貫之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oktakhongkong35 的頭像
    boktakhongkong35

    講 道 資 料

    boktakhongkong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