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寶壇經 (第37講) 
 
機緣品第七 
機即根機   機會  緣即因緣 根機有利鈍 機會有時是可遇而不可求 機緣相感 佛能借機逗教眾生 使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使眾生道苗生長 自性開發 培其根機 以祈眾生能成就佛道 故以機緣為名 大凡世出世間 一切善法惡法 無不由過去生中 種植前因 至於今生或前生 始獲果報 種善因者獲善果 種惡因者招惡報 此一定不易之理 所以欲了因果 必見自性佛 以斷未來因果 不造諸因 而後果報可滅 因果即滅 始得跳出三界 不入輪迴 六祖之傳佛心印 與弟子等能得聞大乘 皆非偶然 故立此機緣品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
六祖自從在黃梅寺 得五祖傳授正法 為後東方第六代祖 之後 即過著走難般的生涯 逃避眾師兄弟之追殺 經過千辛萬苦 九死一生 命如懸絲 最後返回韶州曹侯村 當時 無人知悉六祖乃一代祖師的身份 亦無人知六祖是何人 在這時候 有一位讀書人 劉志略 對六祖禮待有加 招呼週到  
 
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
而劉志略有一位姑姐 是做尼姑的 道名叫無盡藏 無盡藏時常誦念大涅槃經 有一日無盡藏在念經之際 被六祖聽到 六祖聽無盡藏的誦經聲 即明白此大涅槃經裡面所含藏之妙理 於是為無盡藏講解涅槃經 所謂妙義 不是表面之道義 而是從佛經中 深藏的深入的義理 很細微 不易以文字言語表達 正如金剛經中的一個相字咁簡單 但其意義非常之深入 相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 亦有法相 非法相 亦有非非法相 所以 一句佛理 深者見深 淺者見淺 每人的領有所不同 如六祖壇經 每一次看 所領到的都不同 每隔一段時間看 都有新的領略 修行久了 領略又有所不同 而六祖是見性的人 聽大涅槃經 當然能清楚明白 佛的無上甚深微妙含義 所以道理有 粗 細 微 玄 妙 五種體味 修行淺的人 領略粗理 修行深入的人 領略細 明心見性的人 領略玄 所以道理層層深入 不要輕視 有些人說 佛堂所講的道理咁淺 何用返佛堂聽道 如此思想 便會成為自己修行進德修業的障礙
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尼姑無盡藏聽完六祖之講解 覺得六祖很有學識 於是將平日自己不識讀的文字 向六祖請教 而六祖回答 若問我文字 我則不識 若你問我經中的道義佛理 我亦可以解給你知 無盡藏說 字都不識 又如何能明佛的義理呢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六祖慈悲:一切佛的妙理 與文字沒有關係 即是說 人的佛性 智慧具足 不假外求 更非從文字或別人之言說中可得 若從文字或言說而得者 只是一種知見 不由心去悟 始終不能開悟 故道德經有云 道可道 非常道 所以若非上根之人 須靠文字般若 或佛菩薩之開示 作為明理進修的橋樑 使從文字或說法中 悟得一言半句去修持 所以活佛師尊慈悲 修道如牛毛 成道如牛角 原因在於有疑不問 若能有疑必問 疑團解開 則不會障礙自己修行 而達至成道階梯 所以言語般若 亦能解人疑惑 使人聲入心通 而講到諸佛妙理 則不是用文字言語可領悟 必由心悟而得而證 有一日 裴相公問六祖 山中四五百人 幾人得和尚心法 六祖云 得者莫測其數 裴相公曰 何故 六祖云 道在心悟 豈在言說 言說祇是化童蒙耳 所以諸佛妙理 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
尼姑無盡藏 聽到六祖之回答 非常驚訝 覺得眼前之人 有異於一般修行人 於是周圍告知村里中的耆德 耆德即村里中德高望重之人 說話有份量之人 受人尊敬之人 有地位的人 尼姑無盡藏告知大家 村中來了一個有道之士 最好能請他留下來 接受我們的供養 好使他能以佛法開示大家 所以尼姑無盡藏 絕對是一個慕道之人 何謂有道之士呢 有道之士 並非指有神通之人 有神通之人 未必有道 有道之人 乃內心通達 心不隨物慾流轉 不執不著 達諸佛理 不為八風轉 不被情所困 心性明亮 言行合一 內外一如 性體光明 內心了了分明 圓融無礙 智慧無量 不受文字障 亦不被知見障 所以 一個表面能行孝悌之人 未必是一個全德之人 孝悌乃人本性之流露 能行孝悌之人 死後可到氣天為仙為神 未必能成佛道 而有道之士 乃一個全德之人 孝悌必全 明心見性 活潑如水 隨方就圓 毋意 毋固 毋必 毋我 執中用事 不偏不倚 不為世情所困 而六祖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人 沒有文字之知見障礙 純然天性流露 內心渾然天理 無障無礙 內心通達 而尼姑無盡藏是一個識之人 不因六祖是外來人 或不因六祖是一個外表平凡之人 亦不六祖寂寂無 而對六祖加以輕視 若無盡藏內心有以上之執著 有以上之著相 相信未必能接受六祖之真理 只因無盡藏沒有種種名相外相之執著 才能從六祖之出言吐語中 斷定六祖是一個有道之士 所以修行人應空一切心 空一切相 才能找出真相 才能悟出真理 若內心早有名相外相權位先後之執著 又如何能得出真相 
 
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
尼姑無盡藏 發覺六祖非是等閒之輩 於是遍告村有德行有地位之人 當時有一位魏武侯玄孫(子孫曾玄)名叫曹叔良的人 及其他居 民 爭住來瞻看六祖 及向六祖行禮 瞻者仰視也 競即是有競賽之意 即是說 一班居民都很慕道 知道有一個佛門中的奇人出現 便急不及待的來瞻禮充份顯希望聞法的心情 正如有些道親 在星期日放假的日子 本可睡多些 晏些起床 但為了聞法學道之心 大清早便爬起床 去總堂聽道 此份慕道的精神和發心 真是值得欣賞
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
俄成寶坊.
六祖來到曹侯村 村中有一間寶林古寺 早在隋朝末年時 已被戰火摧毀 至今寶林寺仍然荒廢 無人居住 而魏武侯玄孫 曹叔良及居民等 就在這寶林寺所在地 重新建築一座修行廟宇 恭請六祖作主持 居於此寺中 六祖入住寶林寺之後 俄成寶坊 俄即頃刻間 寶林寺在很短日子中 已香火鼎盛 村民爭相來向六祖請益 詩云: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逢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 能遇上佛出世 實一大事因緣 亦是非常難得之機緣 所謂 有緣遇著佛出世 無緣遇著佛涅槃 所以 有慧根之人 一定會好好把握此難得機遇 藉機向佛請益 所以六祖所居之寺廟 頃刻成為寶坊
 
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
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
六祖住在寶林寺九個多月 又被惡黨尋獲 展開一段追逐戰 惡黨即五祖門下之眾弟子 亦即六祖之師兄弟 因為要爭奪衣砵祖位 幾番欲追殺六祖 六祖為逃避惡師兄弟之追殺 逃跑至寶林寺前面之山中匿藏 但又被惡師兄弟發現 這班惡師兄弟 居然狠心到放火 焚燒山林 欲置六祖於死地 說至此 真是感慨良多 佛云 眾生無邊誓願渡 眾生難渡佛亦渡 回想 六祖自從得到五祖指授 承接祖位衣砵 馬上踏進逃難生涯 被惡黨追殺 六祖匿藏在獵人隊中 已有十五年時間 十五年時間過去 六祖覺得被追殺之風聲沒有咁緊 於是出來說法 開示眾生 亦過了一段時間 由開始被追殺至今 前後已過了十多二十年 但一班惡黨仍然不肯放過 充份流露出 人性的險惡 人為了求名 為了爭權 可以而不捨 亦不顧自己之慧命 另可以感受到 因果之可怕 相信六祖前生的因果 實在非輕 作為一代祖師 亦要受此被追殺之果報 (百丈禪師渡野狐故事)六祖在逃避山火之時 將身體隱藏 攝入石裡面 而幸免被火燒死 此情景使人聯想到 六祖在這非不得已之時 運用其神通力 以逃避一劫 所以石中有六祖盤膝趺坐之痕跡 及六祖所穿之袈裟布紋 以遺後世 而這塊幫六祖脫難的石頭 被稱為避難石
 
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于二邑焉。
六祖逃過這場火劫之後 記憶起五祖傳道給自己之後 已囑咐自己火速離開 恐人加害 並曾囑咐自己 逢懷則止 遇會則藏 懷即懷集 會即四會 所以六祖便行隱于這兩個邑縣 即 行即來來去去 隱即隱藏 即是說 六祖在懷集四會二邑縣 仍是不時要逃避惡黨之追殺 實在正如六祖所說 東山得法 辛苦受盡 命似懸絲 做一代祖師 真是不容易 所以人當有位有權之時 亦是非常之危險 所以各國之首要 都要派保鏢保護 因為麝因香重身先死 蠶為絲多命早亡但人不斷要去追求權位 前兩天看新聞 俄國末代王國一家 包括國王王后及三個女兩個仔 最小的兒子只有十歲左右 全部被革命份子
殺掉 屍體亦被焚燒滅跡 到最近才被發現 為何如此殘忍的事亦去做呢 都是為了權位 所以佛渡眾生 就是為了眾生有如此多之眾生心 眾生如此難渡 佛亦要渡 這就是佛的偉大 佛門應該是清靜地 但若修行人之心不清靜 亦可令到佛門不清靜 所以 同檯食飯 各自修行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
僧人法海 是韶州曲江人 第一次來參禮六祖 向六祖請益 何謂即心即佛 希望六祖慈悲指點開示 為他講解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六祖回答法海的問題說 前念不生即是心 後念不滅即是佛 成就一切相即是心 離開一切相即是佛 若要我清楚詳解 怕講解一世也講不完 前念不生即心 即是過去心不可得 前念已過去 不可沾戀而再使再生念 前念過去 讓它過去 內心便會清靜 前念過去 無論此念是善念還是惡念 是正念或是邪念 是慈悲念或是殘忍念 是嗔恨念或是妒忌念 是自私念或是人我念 內心都不再執著 過去讓它過去 不再念念相續 以全此心之清淨圓明 即是離開一切相 見境而生一切心 即是相 若在過去現在的境界 不起思量分別心者 即是真心 若起思量分別計較者 即是妄心 後念不滅即佛 心體湛然 了了明明 應用自在 故後念不可滅也 後念若滅 即如石頭小草 槁木死灰等無情之物 不作佛 所以六祖曾說 慧能沒技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作麼長 而臥輪禪師自以為自己修得好 以一首偈形容自己之境界曰 臥輪有技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臥輪將覺照靈明之心亦將之滅了 還以為自己修得好 境界高 故這是修行的邪見 佛慈悲教導 但滅妄心 不滅照心 若後念 念念清明 覺照常存 以自性應事 事來則應 事去則靜 則此心便是佛 成一切相即心 一切凡夫 當六根接觸六塵 根塵相接的時候 容易生出種種妄心妄見 此妄心妄見 非如來本然之見 凡夫將此妄心妄見 當為實相 以假為真 蓋覆真如佛性 境本無心 人自生心 非幻成幻法 妄念勾結 成就種種相 即是猜疑心 嫉妒心 是非心 諂曲心 自私心 邪見心 嗔恨心等等 故為凡夫 離一切相即佛 若能離開一切妄心 以自性起心 無事時靜養 有事時應物 但學無心 頓息諸緣 不生妄想分別 無人無我 無長無短 無是無非 無貪嗔 無憎愛 無勝負 無計較 無執著 即是本來清淨心 此清淨心 即佛也 故六祖云 菩提自性 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永嘉大師:心是根 法是塵 兩種猶如鏡上痕 塵垢
盡除光始現 心法雙忘性即真
 
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六祖繼續說偈曰 即此自性流露之心為真心 此心常能照境 寂然不動 謂之智慧 自性不起一念 即是定 自性本來具足一切定力 六祖曾說 何期自性 本無動搖 所以動搖即不定 動搖者及吾等之人心 若能離一切相 心不著一切相 乃佛本具之定力 若著一切相 定力即無 若著一切相 即非佛也 若偏修定力 不修智慧 即成邪定(例) 若只修智慧 研讀經典 遇境生心 貪嗔痴慢 酒色財氣  隨風擺柳 毫無修持力 亦無禪定力 如此 只是一個掛羊頭 賣狗肉之假修行人(例) 定慧等持 即定慧均等修持 無偏一邊 若偏於一邊修習 即會墮邪徑 故經云 若偏修禪定福德 不學智慧 名之曰愚 若偏學智慧 不修禪定福德 名之曰狂 狂愚之過 雖有不同 邪見輪轉 蓋無差別 若不均等 此則行為偏差 不能得成正果 故經云 聲聞之人 定力多故 不見佛性 十住菩薩 智慧力多 雖見佛性 而不了明 諸佛如來 定慧力等 是故了了分明 (十試呂洞賓故事) 見於佛性 故若能定慧雙修 必能心清意淨 能悟此定慧雙修法門 必須由自己下苦功 勤修研習 將障礙自性之烏雲 掃去淨盡 不起妄心邪思 自能定慧具足 若妄心邪思一生 定力即無 智慧即被遮障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法海聽完六祖之慈悲開示 心中大悟 於是說了一首偈 表達內心之讚嘆 偈曰 人的本心 原來就是自己佛性 因自己不明悟 將自己之自性枉屈埋藏在雲霧之中 現今我已知道 人的定慧是來自人的佛性 更須要定慧雙修 若要定慧雙修 必須將障礙自性的心物 貪嗔痴愛 去除淨盡 方能有定力與智慧

boktakhongkong3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